中新國際時尚網6月9日洛陽訊(記者屈偉林通訊員李媛)如今,走進洛陽四合院古代藝術館,在二門外的兩側,站立著一對漢白玉獅子。獅子的底座是兩個青石柱礎。通常,進出參觀的人們一般都不會關注這兩件柱礎。但是,當你駐足仔細觀察后,你會發現這兩件柱礎雖然默默不聞,你會由衷的感嘆,這可是兩件皇家氣派的柱礎,身份非同一般!那么,在它們的身后有著一段什麼樣的故事?﹍﹍
四合院古代藝術館二門外柱礎
說到柱礎,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柱礎。通常我們所說的柱礎,是中國古代建筑構件一種,俗稱磉盤,或柱礎石,它是承受屋柱壓力的墊基石。中國古代,凡是木架結構的房屋,可謂柱柱皆有柱礎,缺一不可。實際上,古代中國,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濕腐爛,在柱腳上添上一塊石墩,就可以使柱腳與地坪隔離,起到絕對的防潮作用;同時,還可加強柱基的承壓力。因此,古代建筑,無論是皇家宮殿,還是廟宇廊房,以及民間的家院、祠堂等,建筑者對礎石的使用都十分的重視。對于柱礎,墨子書中記載:“山云蒸,柱礎潤”。據宋營造法式第三卷載:“柱礎,其名有六,一曰礎,二曰礩,三曰舄,四曰躓,五曰磩,六曰磉,今謂之石碇”。***早的柱子應是直接“種”于地下,但為了防止柱子的移動下沉,便在柱腳的部位置一塊大石頭,使柱身的承載重量能均勻分布于較大面積上。后來發現埋在地下的木柱容易潮濕腐爛,因此便把石塊提升至地面上,可免除柱礎的腐蝕或碰損。在柱子底下承受壓力的部分叫“礎”,而在礎與柱子之間常有“躓”的放置,以隔斷毛細現象向柱子滲入的濕氣,并且能于損壞時隨時抽換。但我們一般所通稱的“柱礎”即包括以上兩者。
中國古代的建筑柱礎大致經歷三個發展階段:一、在柱下鋪墊卵石,不露明;二、讓礎石上升到地面來,成為整個立柱的外觀形象部分,但沒有裝飾;三、在礎石上再安裝柱座,礎石周圍加以精雕細刻進行裝飾。為了堅固耐用并能隔斷濕氣,柱礎大多以石制為主。早期亦有以橫紋的木塊為材料者,今鹿港三山國王廟還保留二個木制的柱礎。
在我國,建筑石制柱礎的應用甚早,安陽殷墟出土的石礎,可能是現今所見***早的柱礎,礎上已有動人的雕刻,刻下部抱膝的人像裝飾,礎背有槽,側有卯,可見是將柱腳插于礎石之上。南朝時亦有銅礩之使用,在戰國策中有:“智作攻趙襄子,襄子之晉陽,謂張孟談曰:‘吾城郭完,倉廩實,銅少耐何?’孟談曰:‘臣聞董安于之治晉陽,公之室皆以黃銅為柱礎,請發而用之,則有馀銅矣’”。
對于柱礎的使用,先秦時期大多用卵石做柱礎。秦代已有方達1.4米整石巨柱礎。到了漢朝(例:山東肥城孝堂山祠堂石柱)石柱鋼礩已完全為石礎取代。在漢代的石刻畫像上可以看到當時柱礎的式樣有類似櫨斗倒置的形式,也有作多層及類似覆盆的樣式;其上凋有細密的花紋,而其凋刻的手法則類似于宋代的“減地平钑”的線刻表現。
六朝佛教大昌藝術上增加了新動力,覆盆式已普遍,又有了人物、獅獸、蓮瓣樣式的柱礎。從大同出土的北魏太和八年司馬金龍墓中的柱礎看,當時石雕工藝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唐代雕有蓮瓣的覆盆式柱礎***為流行。宋代對柱礎形制已有具體規定,《營造法式》中這樣寫道:“造柱礎之制,其方倍柱之徑,謂柱徑二尺即礎方四尺之類。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減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為率?!?/p>
關于柱礎的雕飾,宋《營造法式》也有說明:“其所造花紋制度有十一品:一曰海石棉花;二曰寶相花;三曰牡丹花;四曰蕙草;五曰方文;六曰水浪;七曰寶山;八曰寶階;九曰鋪地蓮花;十曰仰覆蓮花;十一曰寶裝蓮花?;蛴诨y之間,間以龍、鳳、獅獸以及化生之類者,隨其所宜分布用之”。
明清,柱礎的形制和雕飾更加豐富,制作工藝已達到極高水平。卻多了些繁縟及程式化,少了些氣勢和精神。形制除上述外還有鼓形、瓶形、獸形、六面錘形等多種。雕飾圖案以龍鳳云水為母題,或以百獅飛鶴為主體,結合宗教裝飾圖案的佛家八寶(***、法螺、白蓋、蓮花、盤長、寶瓶、寶傘、金魚);民間八寶(寶珠、古錢、玉磬、犀角、珊瑚、靈芝、銀錠、方勝);道家八寶(魚鼓、玉笛、寶劍、葫蘆、藥籃、紫板、芭蕉、荷花)以及花鳥蟲等。另外還有琴棋書畫,麒麟送子、獅子滾繡球、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等數百種之多。雕刻手法上善于把高浮雕、淺浮雕、透雕與圓雕相結合,裝飾性與寫實性相比襯,使裝飾作用與獨立欣賞價值相統一,充分體現了當時工匠的高超技藝,同時也展現出了屋主人的情操和愿望。
四合院古代藝術館二門外的這兩件柱礎,其造型簡潔,但氣勢非同尋常,究竟來自何處?
曾在洛陽文物局工作多年,后任洛陽博物館書記館長的周加申介紹,四合院原是遷建的吳佩孚司令部及參謀部。而吳佩孚的司令部原為***初年袁世凱興建的洛陽兵營的一部分。1914年,時任***大總統的袁世凱,為了實現其武力統一中國的愿望,在距老城西2.5公里處興建兵營,當時被人稱為“西工地”,后人簡稱“西工”。1920年吳佩孚進駐洛陽后對兵營進行了大規模擴建,面積有1萬余畝,房屋增加到1萬余間。袁世凱興建和吳佩孚擴建的兵營的位置東部基本位于隋唐洛陽城的皇城遺址上。
袁世凱興建和吳佩孚擴建的兵營出土了不少古代的文物和遺跡,其中包括這兩件柱礎。王光輝是吳佩孚司令部參謀部的復建者,也是洛陽眼的發明者,還是四合院古代藝術館的創建者。據王光輝用洛陽眼對這兩件柱礎的年代檢測,這兩件柱礎的年代在唐高宗和武則天年間。也就是說,這兩件柱礎不是在楊廣修建隋唐洛陽城時所用所造,而是在其后。
唐高宗后期及武則天執政時期,在隋唐洛陽城大興土木,修建了名堂、天堂等天字號工程。這兩件柱礎應該是其工程(極有可能是天堂工程)所造所用。經和西安唐大明宮的柱礎比對,四合院古代藝術館的這兩件柱礎從造型及大小基本一致。建設唐大明宮的計劃是在唐太宗末年,但真正建設是在唐高宗在位期間。
隋唐洛陽城名堂的建設是在公元688年(垂拱四年),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之后不久,在明堂的北面,武則天又命薛懷義造了一座天堂。史料記載,天堂共五層,它比明堂高得多,在第三層就可以俯視明堂全景。天堂、明堂,構成了洛陽城輝煌壯麗的景觀,象征著***的財富和至高無上的權力,代表了唐朝建筑技術的杰出成就。
天堂是宮城內的一座重要宮殿,是武則天的禮佛堂。文獻記載:“初,明堂既成,太后命僧薛懷義作夾纻大像,其小指中猶容數十人,于明堂北構天堂以貯之。堂始構,為風所摧,更構之,日役萬人,采木江嶺,數年之間,所費以萬億計,府藏為之耗竭?!碧焯糜卸喔?,《資治通鑒》中給出了相對具體的描述:即天堂高五層,且第三層已經高于明堂?,F有文獻認為明堂的高度在90米左右,以此計算,天堂的高度至少應該在150米以上。
天堂內佛像的高度和天堂內的佛像的造型,史料沒作具體描述。但據“其小指中猶容數十人”,我們可以想象這尊佛像的高度非同尋常。遺憾的是,公元695年,失寵的薛懷義放了一把火,將這座能與如今摩天大樓比肩的巍峨建筑付之一炬,從建成到燒毀,它的壽命僅有7年。之后,地上之物蕩然無存,地下柱礎安然無恙!
四合院古代藝術館二門前的兩件柱礎,極有可能是當年天堂的柱礎。它在***初年袁世凱興建洛陽兵營時出土,在袁世凱擴建兵營修建司令部和參謀部時被利用。在四合院復建時被置于二門外。一千三百多年過去,物是人非!
聯系人:王先生 電話: 13503882777 微信:wgh0066 地址:洛陽市老城區王城大道27號(四合院內)查看詳情 +
友情鏈接:
Copyright ? 2017 洛陽能量場電子 版權所有
聯系人:王先生電話: 13503882777 微信:wgh0066 地址:洛陽市老城區王城大道27號(四合院內)
技術支持:青峰網絡 備案號:豫ICP備17041037號-1